坚持以人为本 促进科学发展

发布者:发布时间:2010-09-11浏览次数:713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一言以蔽之,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个复杂的矛盾统一体,因此要真正把以人为本贯彻到底、落到实处,首先就需要把什么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搞清楚。

  人民的利益往往是具体的、多样的、分层次的,有时甚至是相互矛盾的。所以,科学发展观所讲的以人为本,不是一般地讲以人民的利益为本,而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必须全面正确地把握其中的每一个辩证统一关系,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比如,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辩证统一。我们既不能以人民群众的当前利益来否定其长远利益,把关乎人民群众长远利益的事置之度外,也不能以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来否定其当前利益,不注意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当人民群众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发生矛盾的时候,要教育人民群众以长远利益为重,自觉地以当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又比如,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辩证统一。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不能只看到人民群众的局部利益而看不到他们的整体利益,以至放任本位主义和地方保护主义泛滥,任凭少数人在那里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那一套;同时,也不能只强调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而忽视其局部利益,因而不注意调动和保护地方和部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当人民群众的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发生矛盾的时候,我们要教育人民以大局为重,自觉地服从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再如,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经济利益、政治利益、文化利益、社会利益的辩证统一。要在实践中处理好这一统一关系,一方面要注意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经济利益,不断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改善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他们的政治利益,尊重他们的主人翁地位,组织他们行使好当家作主的权利;还要注意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文化权利,不断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净化他们的文化环境。

  科学发展观所讲的以人为本,是目的不是手段,我们必须从践行党的根本宗旨的高度来坚持以人为本、落实以人为本,从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角度来坚持以人为本,落实以人为本。我们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我们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我们党的全部任务和责任,就是带领广大人民实现自己的利益。无论是战争年代推翻三座大山,还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开展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只有把以人为本作为目的而不是手段,才能真正做到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把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和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健康素质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不是以牺牲精神文明甚至牺牲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为代价去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也只有把以人为本作为目的而不是手段,才能真正做到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去谋发展、促发展,而不去搞那些中看不中用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把以人为本作为目的,就意味着坚持不懈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就意味着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而不是不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不注意保护和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推动科学发展必须正确处理“好”与“快”的辩证统一关系,既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更不能把二者对立起来。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质和量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辩证统一。就经济发展而言,“好”是其质的规定性,“快”是其量的规定性,二者相辅相成,互为条件。马克思主义是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论者。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既要坚持两点论,又要坚持重点论。党中央强调“努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这既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又符合我国现阶段国民经济发展的实际。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强调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好字当头,并不是排斥“快”、否定“快”,任何把“快”与“好”割裂开来、对立起来的认识和作法都是错误的、有害的。“又好又快”的本质含义,是在优化结构、提高质量、讲求效益、合理开发利用资源、重视环境保护、维护生态平衡的前提下能快则快。事实告诉我们,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经济增长速度太低,发展太慢,不利于改善民生、扩大就业和缓解各方面的矛盾和压力。当前,在世界性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经济运行中的困难增加,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地发展作为首要任务,着力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牢牢把握应对金融危机的主动权。 (作者单位:山西大学、辽宁省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