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厦门大学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发布者:王胜珂发布时间:2011-07-07浏览次数:2401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共同庆祝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重温历史、坚定信念,认清形势、牢记使命,进一步发扬党的光荣传统,进一步加强学校党的建设,进一步推动学校事业科学发展,为把厦门大学建设成为世界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在今天的大会上,校党委将表彰20个先进基层党组织,151名优秀共产党员、30名优秀党务工作者,50项党支部工作立项活动优秀成果。今年,我校还有8个基层党组织、14名党员分别受到中共福建省委、省委教育工委和中共厦门市委表彰。他们都是我校新时期党建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我代表校党委向获奖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同时,向在全校各个岗位上辛勤工作、无私奉献的共产党员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节日的问候!

  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诞生以来,已走过了90年不平凡的光辉历程。从南湖红船到八一枪声,从井冈号角到长征壮歌,从土地革命到抗日战争,从解放战争到新中国建立,从社会主义改造到社会主义建设,从改革开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共产党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和繁荣,为中国人民的自由、民主和幸福不懈奋斗,在惊涛中拍岸搏击,在狂澜中巍然屹立,在曲折中奋勇前进,在苦难中创造辉煌。

  1840年爆发了中英鸦片战争,英国殖民主义者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大门,清政府被迫签订了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从此,帝国主义列强不断发动侵华战争,强迫中国签订了一个个不平等条约,割取香港、台湾、中国东北、西北等约150多万平方公里的大片领土,强索巨额战争赔款白银十几亿两,攫取在华的种种特权,如设立港口、“租界”,开矿设厂,修筑铁路,设立银行、商行,建造教堂,驻扎军队,划分势力范围,享有领事裁判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等等。数以百计的不平等条约、章程、专条,像一张无所不至的巨网,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束缚着中国。中国一步一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日益贫弱,社会战乱不已,民族灾难深重,人民饥寒交迫。

  为挽救民族危亡,无数仁人志士苦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从鸦片战争开始,经过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这些斗争和探索,每一次都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但又一次一次地失败了。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对中国社会进步具有重大意义,但也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命运。实践表明,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旧式的农民战争,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革命,以及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其他种种方案,都不能完成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

  1917年和1919年,俄国和中国发生了震惊世界的两大事件,这就是俄国的十月革命和中国的“五四”运动。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这一先进思想理论。从“五四”运动开始,中国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同时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高举民主和科学的旗帜,为新思想新理论在中国的传播打开了道路。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反动统治的白色恐怖下秘密举行,在沉沉黑暗的中国大地上点燃了新的革命火种。从此,在古老落后的中国出现了完全新式的,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行动指南的,以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的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从此,领导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振兴中华的伟大使命,历史地落到了中国共产党的身上。

  自从有了共产党,中国革命就焕然一新。我们党站在反帝反封建斗争的最前列,开展工农运动,同国民党合作,进行北伐战争,掀起了国民革命的高潮。1927年,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对共产党人和工农群众进行了血腥屠杀。但是,“共产党人并没有被吓倒,被征服,他们从地上爬起来,揩干净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首,他们又继续战斗了。”党及时纠正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发起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等一系列武装暴动,建立了革命根据地,实行了土地革命,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在革命力量不断壮大的时候,敌人的疯狂“围剿”,加上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使革命陷于极端困难的境地。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被迫撤离中央根据地,开始了艰难困苦的长征。1935年,党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拨正了革命的航船。党及其领导下的红军胜利地完成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建立了陕北革命根据地,奇迹般地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在日本帝国主义大举入侵,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我们党号召全民抗战,伸张民族大义,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确主张,促成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我们党和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在抗战中起到了中流砥柱作用。1945年4月,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隆重召开,会议确立了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全党在毛泽东思想的旗帜下达到了空前的团结,为夺取抗日战争和民主革命的胜利,为建立新中国作了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充分准备。

  抗日战争结束后,是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国家,还是建立一个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中国面临着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决战。我们党和人民为争取和平民主做出了很大努力,但是国民党反动派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拒绝和平民主的要求,公然发动内战。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气势磅礴的解放战争,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中华民族发展进步从此开启了新的历史纪元!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世界社会主义方兴未艾、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的国际局势,面对中国百废待兴的局面,我们党制定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成功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开展了社会主义建设。党和政府依靠人民群众,肃清反动残余力量,战胜帝国主义的封锁、破坏和武装挑衅,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我们迅速医治战争创伤,荡涤旧社会的污泥浊水,完成全国土地改革,短短三年内把国民经济恢复到历史最高水平,使人民过上了和平安宁的生活。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党和政府采取符合中国特点的步骤和措施,不失时机地创造性地实现了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消灭了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全面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为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开辟了光明道路。全国各族人民迸发出空前的建设热情,显示了新的社会制度的强大生命力。但是,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和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经历了曲折、走过了弯路、付出了代价。一段时间里,在“左”的思想指导下,我们党曾经犯过“反右扩大化”、“大跃进”、“浮夸风”等错误,尤其是“文化大革命”那样的严重错误,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了灾难,留下了惨痛的教训。尽管历经坎坷和磨难,我们在国民经济建设方面仍然取得了很大成就,在国防、科技、外交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初步奠定了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和文化基础。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党面临着思想、政治、组织等多领域全面拨乱反正的任务。1978年5月,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为我们党冲破“两个凡是”的严重束缚、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奠定了理论基础,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历史转折、我国迈向改革开放新时期作了思想准备。1978年12月,我们党召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使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潮流,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党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作出了“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判断,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深化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我们党始终坚持改革开放,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开创了现代化建设的广阔前景。改革从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随后扩展到经济体制改革以及其他各个领域的改革;从建国初期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经历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阶段,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性转变。开放从建立经济特区开始,到开放沿海、沿江、沿边和内陆地区,再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毅然决然打开了对外开放的大门,成功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经济向全方位开放型经济的历史性转变,中国已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具有完全市场经济地位的国家,在世界政治、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大的作用。

  我们党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从1978年到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由3645亿元增长到39.8万亿元,增长了100多倍,年均实际增长10%,创造了世界经济史上的奇迹;人均国民收入超过4000美元,跨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财政收入从1978年的1000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8万亿元;外汇储备1978年仅有1.67亿美元,目前已突破3万亿美元。与此同时,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元增加到1910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4元增加到5919元,分别增长了55倍和44倍。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成功实现了从经济弱国向经济强国的历史性转变。

  我们党始终坚持紧紧依靠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排除万难,经历和战胜了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和挑战。面对改革开放初期国内外复杂多变的环境和西方文化思潮的冲击,我们党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面对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等国际政治风云的变幻,社会主义发展遇到挫折、陷入低潮,我们党冷静观察、处变不惊、从容应对,经受住了考验;面对上世纪九十年代的通货膨胀和亚洲金融危机冲击,以及近年的国际金融危机等挑战,我们党和政府主动应对,调控有力,为经济的软着陆和拉动世界经济增长作出了重大贡献;面对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洪涝,汶川、玉树大地震以及南方雨雪冰冻等重大自然灾害和非典等重大疫情,党领导人民同心同德、奋勇向前,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

  回顾历史,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90年,是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不懈奋斗的90年,是战胜各种艰难险阻,经受住各种风浪考验,不断发展壮大,不断开辟各项事业新局面的90年,也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最为壮丽辉煌、最为浓墨重彩的90年。

  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政党;是密切联系群众,为中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懈奋斗的政党;是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经得起胜利和挫折、高潮和低潮、顺境和逆境的考验,任何敌人和困难都压不倒、摧不垮的政党。历经磨难而不衰,千锤百炼更坚强。所有的一切,都证明了一个真理:中国共产党不愧是伟大、光荣、正确的党!不愧是领导中国人民不断开创新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核心力量!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不渝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继续推进改革开放,中国这艘巨轮才能乘风破浪,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厦门大学是一所与中国共产党同龄的大学,有着爱国革命的光荣传统。90年来,厦门大学始终与党同呼吸、与民族共命运、与时代同步伐,走过了艰难曲折而又光辉灿烂的办学历程。

  厦门大学是陈嘉庚教育救国的历史丰碑。20世纪初叶,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目睹“政府腐败,国弱民贫,教育颓废”的困境,虽久居海外,但始终心系祖国,无时不望祖国富强昌盛。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深深体会到“国家之富强,全在于国民。国民之发展,全在于教育”。因此,他抱定“诚以救国既无术,亦只有兴学之一方”的信念,倡导“教育为立国之本,兴学乃国民天职”的崇高理想,倾资创办厦门大学,期望厦门大学成为“南方之强”,为国家“放一异彩”。1940年,他亲自回国慰劳抗战将士并访问延安,共产党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抗战的决心,使他深受感动,他断定“中国的希望在延安!”。嘉庚先生终其一生,全力支援革命、支持抗战、光复中华,他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为世人景仰,也激励着一代代厦大人勇担重任、奋发向上。

  厦门大学是福建省革命的播种机和策源地。受“五四”运动的影响,建校之初,我校教师朱稳青、学生施乃铸就在校内外进行革命活动、宣讲国际工人运动、传播马克思主义;1923年,我校开设社会学课程,其中就有专章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1925年,我校师生发表声援五卅运动《宣言》,与厦门人民一道开展了持续三个月的斗争,这些都为共产党组织在厦门大学的建立打下了群众基础,作了理论上、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1926年2月,福建省第一个党组织——中共厦门大学支部在囊萤楼诞生,我校学生罗扬才担任第一任支部书记。支部建立后,随即在厦门、闽西、漳州、泉州各县发展党员100多人,建立党支部22个。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厦大学生联合厦门各界,汇聚人民革命力量,兴起反帝爱国运动,点燃大革命火炬,成为闽西南地区革命斗争的战斗堡垒,为福建省早期党组织的建立和全省革命斗争的发动做出了重要贡献。在革命斗争中,罗扬才、杨世宁等一批厦大党员壮烈牺牲,把青春和热血献给了党、献给了革命事业。雷经天、吴亮平、肖炳实、罗秋天、李觉民等一批厦大党员和骨干经受了革命的洗礼和锻炼,成为中国革命和民族解放事业的栋梁之才。

  厦门大学是抗日救亡的坚强阵地。抗日战争爆发后,学校被迫内迁闽西长汀。学校一方面在艰苦卓绝的条件下坚持办学,保持已有科系,发展工科院系,成为当时国内最完备的大学之一,被誉为“南方之强”;另一方面,厦大师生在党组织的领导与影响下,高举团结抗日旗帜,大力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厦大成立了“学生救国服务团”,组织宣传队,深入瑞金、赣南和闽南各地的广大城乡,通过讲演、歌咏、标语、传单、戏剧等形式宣传抗战、团结群众、激发斗志。师生还踊跃捐款捐物,慰劳抗日前线战士。国难当头,厦大学生投笔从戎、走出校门,志愿从军的学生达186人,占当时在校学生总数的五分之一。他们奔赴广大战区与后方,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战斗,易元勋、王助、张栋梁、陈康容等一批厦大学子为国捐躯。在长达八年血与火的洗礼中,厦大党组织和广大师生员工英勇奋斗,谱写了可歌可泣的战斗诗篇。

  厦门大学是争取民族解放的“东南民主堡垒”。40年代,王亚南、郭大力、林砺儒等一批进步学者,在厦大开展马列主义和革命形势教育,引导师生追求进步、走向革命。1946年夏,国民党反动派挑起全面内战。党组织坚决贯彻党在国统区的方针,领导和组织学生通过多种渠道、运用多种形式、采取多种策略,与国民党反动势力开展英勇顽强的斗争,推进爱国民主运动。1947年1月,厦大师生举行了“反饥饿、反内战”罢课运动;1948年5月,举行了“反对美国扶植日本、抢救民族危机”示威游行;1949年4月,师生掀起罢教、罢课、罢工的“三罢”斗争。厦门大学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赢得了“东南民主堡垒”的赞誉。同时,厦大党组织还调派多批党员和革命师生,分赴闽、粤、浙等游击区参加武装斗争,周景茂、修省、张逢明、陈炎千、陈绍裘等一批党员在战斗中壮烈牺牲。厦大党员还积极通过搜集政治、军事、经济情报、进行策反工作等,有力地配合南下大军作战。1949年6月,学生党员茹民德、林通富打入国民党厦门市防御工程处,侦缉厦鼓军事情报,送到我军作战前线,为“解放厦门、减少战士伤亡立了大功”。

  厦门大学是对台前沿的国家重点大学。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百废待兴、百业待举、人才急缺。学校党组织在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指引下,坚持以教学改革为中心,积极探索教学与科研相结合、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促进的办学路子,加快国家急需的建设人才的培养,引导师生努力学习、踊跃参加革命工作,投身社会主义建设。50年代初,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和高等教育布局结构调整的整体部署,厦门大学在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中,无私地将航空、机电、土木、机械、海洋、化工等优势科系,或整体搬迁、或部分支援兄弟院校。在两岸炮火纷飞的50、60年代,广大师生员工一边坚持工作学习,一边坚持对台“反空袭反炮击”斗争,学校被誉为海防前线的“英雄学府”。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学校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不断提高,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应有贡献。1963年9月,学校被国家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重点高校,厦门大学走上了新的发展阶段。

  厦门大学是国家高等教育和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伴随着国家改革开放和加快发展的历史进程,我校也迎来了大改革、大发展的春天。在上级党组织的正确领导下,学校历届党委和行政班子带领全体师生员工,紧跟时代步伐,适应国家需求,明确目标定位,抓住发展机遇,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取得一个又一个辉煌业绩,实现了学校事业的跨越式发展,谱写了改革发展的新篇章。

  我们着力更新发展理念,不断完善目标定位。上世纪80年代,面对改革开放大潮和厦门经济特区快速发展的新形势,我校及时提出要在“特”字作文章,在“高”字下功夫,把厦门大学办成“开放型、高水平、有特色的综合性大学”。90年代,学校抓住《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颁布和“211工程”建设的机遇,提出“把厦门大学办成国内一流、国际上有较大影响的社会主义综合性大学”。进入新世纪后,我校紧紧把握国家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的机遇,认真思考“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大学”和“怎样建设这样的大学”两个问题,精心制定了学校“发展战略规划、学科建设和队伍建设规划、校园建设规划”,提出“把厦门大学建设成为世界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

  我们着力推进改革创新,不断增强办学活力。我们坚持以改革为动力,以改革促发展,积极推进办学体制改革,在全国率先开展省校联办艺术学院、政法学院和市校联办工学院、医学院,在全国率先推动部市、部省共建厦门大学和部省市重点共建厦门大学,努力走一条“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的路子。我们不断深化校内管理体制改革,推进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建立健全竞争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我们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积极探索学分制、三学期制、主辅修制、导师制和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我们不断深化科研管理体制改革,有效地激发教师的创新活力。我们不断深化后勤社会化改革,大力增强后勤保障能力。

  我们着力加强重点建设,不断提升办学水平。我们紧紧抓住“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的契机,加大对重点学科的支持,巩固传统优势学科,大力发展应用学科,加快发展新兴交叉学科,不断推动学科入主流、创特色、上水平。我们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构建一批国家级、省部级的高水平创新平台,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培养人才、引进人才、关心人才、用好人才,大力推进“学科带头人+创新团队”建设,师资队伍规模扩大、结构优化、层次提升。

  我们着力加强开放办学,不断拓展战略合作。我们坚持开放办学、扩大对外开放,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层次、水平不断提升。我们发挥区位和人文优势,加强对台研究和交流合作,成为祖国大陆对台教育、科技、文化交流最为活跃的高校之一。我们积极推进与国家部委、大型央企、地方政府等的战略合作,努力走出了一条以科技创新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促进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办学新路子;大力实施服务海西发展行动计划和服务厦门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努力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骨干和引领作用。

  我们着力加强党的建设,不断增强保障作用。我们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切实加强思想理论建设、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基层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不断提高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全校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改革创新、积极作为,团结和带领全校师生员工,努力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有效发挥,为高水平大学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和组织保障。

  90年来,厦门大学取得了辉煌的办学成就。创办之初,学校仅有学生120多人;新中国成立初期,在校生也仅780人;今天,厦门大学已拥有25个学院、40000多名学生、2400多名专任教师,校园占地面积9000多亩,校舍建筑面积170多万平方米。90年来,厦门大学这片沃土培育了20多万缤纷桃李,造就了一大批杰出的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和社会活动家。90年来,厦大人勇于探索、敢于创新,从未停止过追求卓越的脚步,不断创造出一流的业绩,不断增强勇攀高峰、问鼎世界的信心和勇气。

  90年来,厦门大学党组织不断发展壮大。中共厦大支部建立之时,仅有党员3名;建国前,厦门大学党组织有3个总支部、1个独立支部和15个支部,250多名党员;今天,厦门大学已有院党委、党总支34个,党支部874个,党员14000多人,党员结构不断优化,党员素质不断提高,党组织的覆盖面不断扩大,显示出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

  90年来,厦门大学形成了优良的办学传统。这种办学传统集中体现为“四种精神”,即陈嘉庚先生的爱国精神,罗扬才烈士的革命精神,以萨本栋校长为代表的艰苦办学的自强精神和以王亚南校长、陈景润教授为代表的科学精神。这“四种精神”既是对“自强不息,止于至善”校训的继承和发扬,也是继续朝着“世界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这一宏伟目标迈进的巨大精神财富。

  回顾厦门大学90年的风雨历程,我们深刻体会到,一所大学的命运与民族和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必须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必须始终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必须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进步为己任;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人才作为根本任务;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开放办学,把“中国特色、世界水平”作为衡量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准。

  我们取得的成就已经载入史册,新的更加艰巨繁重的任务正摆在我们面前。“十二五”时期是我校创建世界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紧紧围绕国家目标,勇挑重担、埋头苦干、开拓创新,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在服务国家发展上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

  (一)认清形势任务,牢记伟大使命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综合国力竞争和各种力量较量更趋激烈,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知识创新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各国为掌握国际竞争主动,纷纷把深度开发人力资源、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作为战略选择。对我国来说,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党中央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作出了“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科学判断,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高等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作出了新的部署。

  今年4月2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对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步伐、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提出了新要求。锦涛同志强调指出,高校必须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必须大力增强科学研究能力,必须大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不断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校要努力成为知识创新的策源地、深化教育改革的试验田、扩大开放的桥头堡。”锦涛同志的讲话,既是对清华大学的殷切期望,也是对国家重点大学提出的明确要求,为高水平大学建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是新世纪新阶段指导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献。

  我校90周年校庆之际,党和国家领导同志专门发来贺信,殷切期望我校弘扬嘉庚精神、牢记历史使命、坚持开拓创新,早日建成世界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并在此基础上,朝着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迈进。我们要深刻认识肩负的重要使命和历史责任,把贯彻落实锦涛同志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国家领导同志给我校的贺信精神,与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规划纲要》精神相结合,与贯彻落实我校《关于推动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十二五”规划相结合,推动学校各项事业再上新台阶,力争到2015年基本建成世界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到2021年建校百年之际建成世界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推动科学发展,重在提高质量

  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提高质量,必须始终贯穿到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各项工作之中。要大力提高人才队伍建设水平,坚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事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着力引进领军人才、关键人才和年轻优秀人才,着力抓好学术领军人物和中青年学术骨干的培养,着力建设一支德才兼备、教书育人、兼具学识魅力和人格魅力的教师队伍。要大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坚持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加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思路,积极推进研究型教学、探究式学习、互动式交流、开放式培养、创新性实践等新举措,着力增强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要大力增强科学研究能力,坚持“顶天立地”战略,牢固树立国家意识,提升发展站位,积极主动作为,积极谋划重大科研平台和承担重大科研项目,努力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力争在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性成果,在应用研究和战略高技术研究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教育教学,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重要贡献。要大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紧密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深入开展与国家部委、地方政府、大型企业等的战略合作,自觉参与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努力成为党和政府的思想库、区域协调发展的助推器、新兴产业的促进者、学习型社会的建设者。要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弘扬我校“四种精神”,努力成为传承民族优秀文化、阐扬世界先进文化的重要基地,成为知识创新、文化创新的重要载体,发挥文化育人和引领社会风尚的重要作用,为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三)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办学活力

  改革是推动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要继续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创新,以改革促进发展,以改革增强活力,以改革提高质量。要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上取得新突破,着力推进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课程教材、考试招生、评价制度、实习实践等关键环节的改革,积极探索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要在开放办学上取得新突破,积极探索战略合作的新领域、新模式、新机制,不断深化校地、校企战略合作,努力在联合培养创新型人才、共建科技创新平台、合作开展战略性课题和重大科技项目研究等方面,再上新台阶,开创新局面;要深入拓展高水平的国际合作办学和实质性的国际科研合作,提升学校对外开放的层次、水平和实效。要在完善治理结构上取得新突破,坚持完善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健全议事规则与决策程序,形成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工作运行机制。加强各类学术组织建设,进一步规范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相互协调、相互支持、相互监督的运行机制。要在保障机制改革上取得新突破,加快翔安校区建设步伐,大力推进校区战略布局调整,努力为教学科研提供有力保障。要改革资金资源配置方式和管理方式,强化绩效预算和管理审计,切实增强学院研究院的自我发展能力。要深化财务、资产、后勤等管理体制改革,努力提高运行效率、服务质量和保障水平。

  (四)加强党的建设,着力创先争优

  加快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关键在于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关键在于提高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是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经常性工作,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延伸和深化。各级党组织要紧紧围绕中心任务和重点工作,进一步营造学先进、赶先进、创先进的浓厚氛围,努力创科学发展之先、争校园和谐之优,使创先争优活动真正成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要在推动科学发展上创先争优,深入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围绕学校“十二五”奋斗目标,结合自身实际,更新发展理念,强化主流特色,认真落实学校和本单位的发展规划、思路、举措,扎实推进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要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上创先争优,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自觉做到围绕工作开展学习、抓好学习促进工作,不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努力使各项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更好地服务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要在基层组织建设上创先争优,认真贯彻全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领域、强化功能”的要求,全面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使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的生机与活力不断增强,政治核心作用、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要在关注民生上创先争优,牢记党的宗旨,坚持走群众路线,认真倾听师生员工呼声,及时反映师生员工意愿,主动关心师生员工疾苦,帮助师生员工解决工作、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紧紧依靠广大师生员工推动学校各项事业科学发展。要在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上创先争优,健全考核机制,加强巡视检查,使各级领导干部树立为民、务实、勤政、廉洁的形象,做好“六个方面的表率”,以良好的作风带教风、促学风。要在加强和谐校园建设上创先争优,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师德师风教育和学风教育,营造崇尚先进、积极向上的校园风气,以和谐求发展,以发展促和谐,实现学校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促进师生员工全面发展、健康发展。

  同志们,回顾中国共产党90年苦难辉煌的历史,我们倍感骄傲和自豪;总结厦门大学90年办学的风雨历程,我们备受鼓舞和振奋;展望未来,我们充满必胜的信心和力量。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负人民重托,不辱历史使命,又好又快地推进世界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