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患意识什么时候都需要

发布者:发布时间:2010-09-11浏览次数:271

    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公仆意识和节俭意识,这是胡锦涛同志在今年两会上对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提出的重要要求。忧患意识、公仆意识和节俭意识,三者既有各自的丰富内涵,又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其中,忧患意识是前提和基础。忧患意识什么时候都需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是如此。各级领导干部只有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才能牢记根本宗旨,当好人民公仆,多办利民之事;才能坚持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克服贪图享乐、大手大脚、奢侈浪费等不良习气。

    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凝聚着深刻的历史经验。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而历程曲折,中华民族勤劳智慧而饱经磨难。在我国历史上,有这样一种现象引人深思:一方面,曾经先后出现过“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盛世”等比较繁荣、相对稳定的美好时期;另一方面,紧随这些美好时期而来的却是危机、衰退、灾难以至朝代的覆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令人扼腕叹息的现象?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时的统治者丧失了忧患意识,陶醉于一时的繁荣稳定,看不到繁荣稳定之下潜伏的危机,贪图享乐,不思进取,最终导致盛极而衰。“贞观之治”的衰落就是这样。经过多年的调整变革,到唐玄宗时,唐朝出现了鼎盛局面。但开元末年,原本颇有才能和作为的唐玄宗开始沉湎于歌舞酒色之中,醉生梦死、不理朝政,以至引发安史之乱,唐朝由此走向衰落。至于“康乾盛世”的衰落,人们普遍认为很大程度上在于清朝统治者面对外强压境、山雨欲来的严峻形势,却浑然不觉、麻木不仁,沉浸于天朝大国“国泰民安”、“海宇升平”的幻象之中。可见,盛世并非意味着可以安享太平、不思进取,只有始终保持忧患意识,才能未雨绸缪、避免覆亡。

    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包含着丰富的时代内涵。综观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流,但国际局势复杂多变,民族矛盾、地区冲突、局部战争不断,强权政治、霸权主义依然盛行,天下并不太平,我们将长期面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审视国内形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国际地位大大提升,中华民族正展现出蓬勃生机和活力。但也应当清醒地看到,我国改革发展已进入关键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对于面临的挑战和困难,我们丝毫不能麻痹和懈怠。正如胡锦涛同志所指出的那样,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国内繁重艰巨的改革、建设任务和我们党肩负的庄严使命,我们没有任何理由陶醉于已有的成绩而稍有懈怠,没有任何理由固步自封而止步不前,没有任何理由满足现状而不思进取。

    历史是一面镜子,警醒我们要有忧患意识;现实是一种挑战,呼唤我们增强忧患意识。在前进的道路上,矛盾和问题、挑战和困难既不可避免,又没什么可怕,可怕的是回避矛盾或者被困难所吓倒。《周易》中说,“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孟子也说:“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从辩证法的角度看,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存在着相反相成、相克相生的规律性。安与危、治与乱、机遇与挑战、有利与不利、压力与动力等等,都是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矛盾对立面。因此,增强忧患意识,关键就在于培养和运用辩证的思维方式,善于从太平中预见危机,从有利中发现不利,做到见事于初萌、防患于未然;在于始终具有责任意识和进取精神,不因矛盾和困难而怨天尤人、畏缩不前,敢于迎难而上,锐意开拓进取,在化解矛盾和克服困难中推动事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