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七大的重大意义和历史贡献

发布者:王胜珂发布时间:2010-08-08浏览次数:3755

从1921年至2007年,中国共产党先后召开了17次全国代表大会。以1949年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执政党为界,前28年共召开7次大会,后58年召开了10次大会。这17次全国代表大会,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奋斗86年的峥嵘岁月、艰辛历程和光辉业绩。其中,七大是在中国革命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极为重要的大会,十七大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极为重要的大会。将这两次大会放在中国共产党86年奋斗史的大背景下进行比较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深入地认识党的十七大的重大意义和历史贡献。

    一、鲜明有力地回答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便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不过,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着重分析的是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的问题;无论是巴黎公社革命,还是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都是主要依靠工人阶级在中心城市发起的。而旧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产业工人在五四运动前夕仅有二百万人左右。因此,在这样一个东方大国取得革命成功,是一个极为复杂的新课题,无法也不能照搬现成的答案或经验。在进行艰辛探索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体验过胜利的喜悦,也经受了1927年和1934年两次严重失败的痛苦考验,逐渐走出一条中国革命的新路。以遵义会议为转折点,党和红军胜利地完成长征,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以毛泽东同志为杰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正确指出:中国革命要分两步走,先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然后再转入社会主义;中国革命要以农村为根据地,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鉴于党内在指导思想上仍存在一些分歧,中国共产党在全党范围内开展了一场整风运动,并在六届七中全会上通过《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从而为召开七大做了很好铺垫。

    1945年春七大召开时,中国革命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抗日战争即将取得胜利,中国在战后面临着两个前途、两种命运的选择。七大系统总结了24年来党领导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深刻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理论,指出党的路线是“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国家”,确定以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一切工作的指针。正是通过七大,全党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规律有了较明确的认识,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达到空前团结,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已成为一个成熟的党。七大以“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载入党的史册,起了决定性的继往开来的作用,为夺取全国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四年后,新中国应运而生,中国历史从此开辟了新纪元。从这个意义上说,七大是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次大会。

    从中国共产党执政58年的历史来看,十七大起了七大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相似的作用。

    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十分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社会主义,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新课题,老祖宗的经典著作中没有现成答案,同样需要中国共产党人自己来摸索。党带领人民迅速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通过过渡时期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以及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从而跨越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直接转入了社会主义建设阶段。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我国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取得了“两弹一星”等伟大成就,但也经历了不少曲折,尤其是“文化大革命”那样的严重曲折,导致国民经济一度濒临崩溃的边缘。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转折点,我们党深刻总结建国以来的历史经验,彻底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指导思想,果断地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作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吹响了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号角。改革开放以来,党带领人民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路,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我国经济总量在2005年已跃居世界第四,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一个崭新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这种局面的形成和这些成就的取得十分不易,保持这种发展势头更为不易。进入新时期后,在坚持改革开放以及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上,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是前后一致、旗帜鲜明的,得到了广大党员群众的衷心拥护。不过,在探索前进的过程中,党内难免会有意见分歧,党外也有不同的声音,焦点主要集中在改革上。改革旧的体制机制每前进一步,几乎都会遇到阻力,都会引发争议和分歧。特别是1992年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随着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形式日趋多样化,社会思想越来越呈现出多样、多元、多变的特点,各种怀疑、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声音明显增多。有人因为出现了两极分化等现象而回头看,以困惑的心理留恋以前的旧体制旧时光,甚至误以为我们现在只是名义上在搞社会主义,实际上走的是资本主义道路。也有人赤裸裸地鼓噪向西方看齐,在政治上搞多党制,经济上搞私有化,意识形态上搞指导思想多元化。西方敌对势力则一直不遗余力地对我国进行渗透、施加压力和影响,指望我国改旗易帜。另一方面,当今国内外形势已发生广泛深刻的变化。随着在国际上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以及国内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深入发展,我国在拥有巨大发展潜力和动力的同时,也面临着各种困难和风险,难得机遇与严峻挑战并存,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基于上述因素,党的十七大在中国未来走向问题上的表态便显得十分紧要,成为党内外、国内外关注的焦点。

    党的十七大最重要的历史贡献,便是在这紧要关头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对举什么旗、走什么路这一根本问题作了鲜明有力的回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十七大的灵魂,也是贯穿十七大报告的一条主线。报告在论述这个主题时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在总结改革开放近30年历史的基础上作出概括、得出结论,说理性较强;二是言简意赅,所发出的信号十分明确,所包含的信息十分丰富。报告回顾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概述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将其宝贵经验归纳为“十个结合”,据此得出了一个重要历史结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就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重要论断还被正式写入了党章。这就告诉我们,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保证改革开放取得成就。那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究竟是什么呢?报告将这条道路概括为“一个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一个总体布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一个发展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并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即“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也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但又不是从本本出发、抱教条主义的僵化态度,而是具有鲜明的实践特色、时代特色、民族特色,是坚持与发展相统一的社会主义。近30年的历史已雄辩地证明,这是一条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指引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只有这条道路,而没有别的什么道路,才能使中国这样一个起点低、起步晚的社会主义发展中大国迅速发展起来,才能使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中国人迅速摆脱贫困。当然,在探索中改革发展,不可能不遇到一些问题或曲折。正是针对贫富差距拉大、社会矛盾凸显等现象,党中央及时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强调“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从三位一体发展为四位一体,更加重视改善民生,并召开十六届六中全会对此进行专门研究和部署。这一事实有力地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没有丢弃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只要坚持走这条道路,发挥我们的政治优势,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就会逐步得到妥善解决。我们要用全面的、辩证的、发展的观点来看待改革开放,不能因为遇到一些问题便对所选择的发展道路产生动摇,更不能说这条路走错了。所以报告鲜明地指出:“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这就将道理讲清楚了。报告的核心论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里讲得很明白,中国共产党既不会走“西化”道路,也不会走回头路,而是咬定青山不放松,继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继续带领人民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十七大在历史紧要关头作出这样一个庄严宣示,意义十分重大。它昭示了中国共产党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坚定决心,澄清了外界的各种误解和猜测,击碎了那些一厢情愿的幻想,有利于全党全国人民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坚定信心、继往开来。还需要指出的是,作为一篇政治宣言,十七大报告用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丰富和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这是十七大的又一大贡献。

    二、创造性提出和科学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

    党的七大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党的十七大创造性地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念,并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两次大会均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进行了科学总结和定位,均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面作出了特殊贡献,从而在党的历史上写下了极其重要的一页。

    能否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是决定中国革命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在建党初期,由于在理论上准备不足,党走过不少弯路。特别是党内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将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曾使中国革命几乎陷入绝境。毛泽东思想是在同这种错误倾向作斗争并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指引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正确理论。七大的一个重大历史贡献便是把毛泽东思想写在了党的旗帜上, 实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并且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倡导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七大通过的党章修正案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反对任何教条主义的或经验主义的偏向。这对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

    能否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是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能否开拓前进的关键。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转折,我们党深刻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实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新的历史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正确,关键在于有正确理论的指引,这个理论就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这三大理论创新成果并非彼此独立,而是一个有机整体。它们均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均紧紧围绕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前后连贯又各有侧重地深入探索和科学回答了三大基本问题,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其内容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科学的理论体系。十七大创造性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简明确切的概念来整合三大理论创新成果,揭示了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勾勒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新时期产生、丰富和发展的轨迹,消除了人们在理解上的歧异或疑惑。这是十七大在理论上的一大贡献。

    党的理论创新步伐在新时期明显加快,在不到30年时间里,相继推出三大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一个理论体系,其根源在于新时期的实践发展得很快,新问题新情况新矛盾层出不穷,迫切要求党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及时总结新鲜经验,用新的理论来指导新的实践。所以这个理论体系讲了许多新话,集中体现了其理论精髓。这些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在今天已成为共识,但当初每一个重大理论突破,都是在抵御各种错误倾向干扰以及艰辛探索的基础上取得的,十分来之不易,必须倍加珍惜。正如十七大报告所说,这个理论体系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7300多万党员的执政党,13多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倘若指导思想不统一、搞乱了,后果不堪设想。迷信西方思想理论的倾向相对容易识别和防范,而对马克思主义抱教条主义态度的做法比较唬人,不那么容易甄别,主要表现为只讲老祖宗说过的话,对新话持怀疑、排斥态度。也有人对老祖宗的话比较熟悉,对新话知之甚少或一知半解。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报告还精辟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近一百六十年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因此,我们应紧跟党中央理论创新的步伐,自觉地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而不能在思想上落伍,更不能因为这个理论体系讲了许多经典著作中没有说过的新话,就持怀疑或排斥态度。十七大报告特别强调:“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以如此明快凝练的语言,深刻揭示这个理论体系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深刻揭示坚持和发展这个理论体系的重要性、必要性,这是十七大在理论上的另一大贡献。

    科学发展观在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中处于核心地位。它继承和发展了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问题作出了独创性理论贡献,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理论成果,也是我们进行理论创新、实践创新的新起点。十七大深刻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以及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内在统一等,标志着我们党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高度。将科学发展观正式写入党章,用这种方式明确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这是十七大在理论上的又一个重大贡献。大会没有采纳将科学发展观列为党的指导思想的建议,为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这一重大战略思想留下了更多时间,为在十八大进行新的定位做了铺垫,体现了审慎而又灵活的态度。

    三、围绕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进行了全面部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十七大与七大均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今后一个时期党的中心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指明了前进方向。

    七大科学分析了国内外形势,指出党的任务是为中国争取一个光明的前途,即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国家。围绕这一奋斗目标,大会再次提出“废止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民主的联合政府”的口号,并详细阐述了新民主主义国家应该实行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纲领;同时要求全党做好两手准备,一旦国民党发动内战,就用革命的战争打倒反动派,建立新中国。随后数年形势的发展充分印证了七大决策的预见性、科学性。

    十七大以“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的奋斗目标,将此写入了大会报告的标题。令人瞩目的是,十七大顺应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以及全国人民期盼更好生活的心愿,在报告中对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既定目标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将单纯的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改为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并将生态建设提到新高度,首次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概念;二是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的总体布局着眼,提出到2020年时,我国“将成为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成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成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仔细揣摩就会发现,这里面含有不少新要素,要求更高了,“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便是一例。大会还围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作了具体部署,另阐述了国防和军队建设、祖国统一大业以及外交工作的大政方针。总之,十七大报告描绘了一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贯穿了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精神,是指导今后十余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纲领,明确传递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会越走越宽广的重要信息,十分鼓舞人心、催人奋进。这是十七大的又一个重大贡献。

    四、围绕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进行了全面部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十七大与七大都是在历史关键阶段召开的,均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对加强党的建设作了极具意义的战略性部署。

    七大召开时,党员总数已从1928年六大时的万余人发展到121万人,力量空前壮大。大会在党的建设上的重大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深刻总结了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法宝”之一的党的建设的经验,把党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优良作风概括为三大作风,即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密切联系群众、自我批评,并特别强调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强调党内生活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使全党在作风建设等方面得到进一步加强。二是认真分析、批评了党内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突出强调了思想上建党的重要性,在党章上确立了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使全党在思想上达到空前统一。三是选举产生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使全党在组织上达到空前团结。以七大为标志,已成立24年的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走上成熟,凝聚力、战斗力空前加强,进而对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和党的建设产生了重大深远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党开始面临执政的考验。八大突出强调了党在执政条件下加强自身建设的重要性,指出党已成为执政党,党的状况对国家的生活已比以前任何时候具有更广泛更直接的影响,告诫全党尤其是领导干部不能脱离群众,要警惕滋长官僚主义作风。在1980年2月召开的十一届五中全会上,邓小平同志郑重提出了“执政党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党,执政党的党员怎样才合格,党怎样才叫善于领导”这一重大命题。他后来又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聚精会神地抓党的建设,这个党该抓了,不抓不行了”,强调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关键在人,关键是党的内部要搞好。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科学分析党的历史方位的变化,将新时期党的建设提到“新的伟大的工程” 的高度,明确提出了党的建设两大历史性课题(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党的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并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和部署,特别是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执政问题是江泽民同志探索、思考党建工作的主要着眼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所以是一个系统的、内涵丰富的科学理论,关键就在于该理论没有单纯地就党建论党建,而是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与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和阐释,两者的连接点便是党的执政问题。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这一重大战略任务。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继续将党的建设推向前进,在理论和实践上有许多新建树,突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到了新高度。十六届二中全会作出了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重点的战略决策;十六届四中全会专门研究这一问题,审议通过党的历史上第一份全面总结党的执政经验、指导全党担当执政兴国使命的纲领性文献《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丰富和深化了对三大规律特别是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二是提出了“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这一新课题。在全党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是十六大作出的部署,胡锦涛同志在2005年初的专题报告会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强调先进性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的根本任务。查“建设”作“创立新事业”解,加上这两个字,意义和分量明显大不一样了。三是逐步明确了以两大建设为重点的党建新格局。党的执政能力必须以党的先进性作为保证,党的先进性主要以党的执政活动作为检验,两者紧密相关、相辅相成。2006年8月,胡锦涛同志在学习《江泽民文选》报告会上的讲话中谈到党建,首次提出“重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在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再次强调“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重点,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在随后召开的纪念红军长征70周年大会上,明确提出“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重点,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由此确立了以两大建设为重点的党建新格局,开创了党建新局面。

    十七大召开时,中国共产党已在全国执政58年,党员总数发展到7300多万人。在世情、国情、党情不断发展变化的情况下,搞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的执政大党的自身建设,其挑战性和紧要性变得越来越突出,任务越来越繁重。十七大的一个突出贡献便是着力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并据此对党建工作进行全面部署,提出了“一条主线、五个重点、一个目标、六项任务”。一条主线,即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主线。通过这种表述上的变化,将“重点”改为“主线”,进一步讲清楚了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建设与思想建设等之间的关系,使党建格局和思路更加清晰。也就是说,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建设与其他建设不是并列关系,而是处于统领地位;前者以后者为依托,后者服务于前者。五个重点,指加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反腐倡廉建设的各自重点。首次将“反腐倡廉建设”与其他四大建设并列提出是其中的一大亮点。这说明此项工作已被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表明了我们党惩治腐败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一个目标,指通过上述七大建设,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这四句话32个字,精辟揭示了党的性质、宗旨、作风和精神风貌。六项任务,即六个“着力”,指“深入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着力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继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着力建设高素质领导班子”,“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着力增强党的团结统一”,“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着力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全面巩固和发展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着力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切实改进党的作风,着力加强反腐倡廉建设”。这六项任务是围绕上述七大建设所作的具体铺陈、所提的具体要求,其中有不少新思路新举措,诸如实行党的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改革党内选举制度、扩大干部工作民主等等,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重大的现实意义。上述总体部署表明,党的建设将全面向前推进。大会在满怀豪情回顾过去、展望未来的同时,始终保持着清醒和冷静。十七大报告科学总结了过去五年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也指出了工作中所存在的不足、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令人感触尤深的是,报告结语部分还特别强调,前面的路还很长、要奋斗就会有困难有风险;要求全党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一定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一定要戒骄戒躁、艰苦奋斗,一定要刻苦学习、埋头苦干,一定要加强团结、顾全大局。

    还值得关注的是,在十七大召开之前,党内第一次对可新提名为中央政治局组成人员的预备人选进行了民主推荐;大会顺利完成中央领导机构的新老交替;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前四人的职衔依次是党的总书记、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国务院总理、全国政协主席,延续了自第十五届开始的排序。这些均说明党内民主以及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在积极稳妥地向前推进。

    以上通过与七大比较,从四个方面扼要论述了十七大的重大意义和历史贡献。从中可以看出,十七大与七大相似,其意义和贡献突出体现在继往开来上。七大是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召开的最后一次、也是最重要的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建国后召开的10次大会中,十七大是最近一次,并且是在改革开放近30年、我国改革发展正处在关键阶段召开的,无论在“既往”还是“开来”方面,都体现得更为充分和突出;尤其是后一种意义,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显现得愈加清楚。就此而论,十七大是建国至今最重要的一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将以其特殊的重大意义和历史贡献而载入党的史册。

    十七大彰显了党的自信、成熟、智慧和力量,昭示了党的蓬勃生机、旺盛活力、锐意进取精神以及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十分鼓舞和振奋人心。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有这样的党,有13亿团结一致、意气风发的中国人民,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指引,世界上就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住我们阔步前进、续写辉煌的步伐。(作者夏春涛,中国社会科学院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