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解放思想的几个着力点

发布者:发布时间:2010-08-17浏览次数:533

 

  当前,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继续解放思想,取得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良性互动的客观效果,需要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层面,着力把握其理论要求和现实指向。

  一是着力把握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个主题。从改革实践进程看,实践标准也好,生产力标准也好,三个有利于标准也好,实质都是物的标准与人的标准的有机统一。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是对以往实践标准、生产力标准和三个有利于标准的继承和发展,在唯物史观上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社会历史的发展是合规律和合目的的统一,最终都要体现在人的解放和发展上。在被问到关于未来社会的构想时,恩格斯的回答是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其他一切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前提。生产力的发展不仅表现为生产工具的创新、科学技术的改进、劳动对象的扩展,还表现为劳动者实际需要的满足和文明素质的提高,而且与生产力中物的因素比较,人的因素是能动的、活跃的,是推动生产力创新发展的根本动力和主体力量。前些年,我们强调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有些地方片面理解,客观导致重当前轻长远、重局部轻整体、重物质轻精神、重利润轻环保、重数字轻效果等各种短期和自私自利行为的泛滥。如今,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提出来,是深刻把握世界发展潮流以及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经验的结果,是当前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的根本价值遵循,也是推进新一轮思想解放必须牢牢把握的主题,即从制约人的全面发展的体制、观念和做法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发展观、政绩观、价值观的错误理解中解放出来,从对以人为本的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二是着力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这个根本。马克思说,理论只有彻底才能说服人,而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事物的根本”也就是事物的内在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也有其自身运动变化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断地认识和把握这个客观规律,就成为历次思想解放运动的根本任务。改革开放以来,历次思想解放运动之所以能取得预期的效果,重要的一条原因在于通过观念的转变、思想的洗礼,人们的认识更加深刻地反映时代潮流、更加符合社会实践的要求、更加合乎人民群众的利益期盼。三十年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不断深化和拓展,人们的思想认识也经历了一个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由浅到深的发展过程,如今,我们在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什么是共产党,怎样建设共产党”等重大问题上获得了新的规律性认识的同时,在对“怎样发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这个问题的规律性认识上也开始了新的探索;在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的规律的认识有了新的提高的同时,在对社会建设的规律性认识上也有了重大突破;特别是党的十七大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根本问题作了旗帜鲜明的回答,深刻揭示和科学阐发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和逻辑的必然,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和把握达到了新的时代高度,同时也为当前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是着力把握制度、体制、机制创新这个关键。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关键在于根据实践的要求推进制度创新、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再好的思想观念如果不以制度、体制和机制的形式体现出来,就难以充分地转化为指导实践、推进工作的强大动力。三十年的改革开放,给我国社会生产力、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领域带来一系列深刻变化和发展,但在发展中还存在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从实际情况看,为适应生产力的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的内在要求,在思想解放、理论创新的引领下,生产关系、群众工作、政府职能、行政管理、绩效考评、选人用人、舆论宣传等方面的体制机制亟待创新。

  当前,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成为各级党委政府面临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科学发展观作为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本身就是新一代中国共产党人致力于解放思想、理论创新的结果,要用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更好地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尤其要在探索创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系列长效工作机制上下功夫。近年来,各地通过解放思想,锐意创新,在转变政府职能、理顺政企关系、打造服务性政府,在转变发展方式、创新发展理念、提升产业结构,在改进民生举措、密切党群关系、巩固基层政权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以及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实现城乡统筹等诸多方面,摸索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模式,这些都有待于进一步总结、提炼和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