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新动力

发布者:发布时间:2010-08-17浏览次数:91

  一、贯彻科学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适应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期待,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在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同时,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科学发展观既是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必须坚持的重要指导方针,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必须坚持的重要指导方针。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为巩固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奠定了更为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为实现以人民民主为本质内容的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

  人民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依据这一基本原理提出来的。它蕴涵着发展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发展的动力是人民群众的需要,发展的尺度是人民需要满足的程度,发展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等思想观点。

  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要求我国的政治建设必须与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相适应,进而有力地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马克思主义昭示人们,政治与经济、文化、社会既有各自的特殊领域和规律,又有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政治建设为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提供政治保障,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又分别为政治建设提供物质基础、精神支撑和社会条件。从本质上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相辅相成、共同进步的社会。本世纪头20年,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实现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宏伟目标,进而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都需要我们进行长期的艰苦奋斗。依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我们的政治建设必须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有序扩大公民政治参与,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深入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推动整个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前提

  贯彻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充分发挥我们党和国家的政治优势。

  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政治发展道路,只能从本国国情和实际出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通过长期奋斗和实践才找到的正确道路。这条道路就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这条道路既有科学的指导思想,又有严谨的制度安排;既有明确的价值取向,又有有效的实现形式,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

  从一定意义上讲,人民当家作主是我们的根本目的,而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则是要达到人民当家作主这一目的的手段。我们在任何时候都必须牢牢记住这一点。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的科学概括,反映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初步找到了适合我国具体国情的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基本框架。这个框架既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模式,又超越了苏联式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模式,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

  坚持党的领导对于政局稳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已经被国际共运史的经验教训所证明。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和唯一能够与美国相抗衡的超级大国,之所以在20世纪90年代初,在没有强敌入侵的情况下,在所谓加快“改革”的过程中土崩瓦解,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发生了苏联共产党的蜕变并放弃了对国家及改革的领导。苏联解体15年之后,戈尔巴乔夫在谈到苏共垮台时说的一番话发人深省:“我深深体会到,改革时期,加强党对国家和改革进程的领导,是所有问题的重中之重。在这里,我想通过我们的惨痛失误来提醒中国朋友:如果党失去对社会和改革的领导,就会出现混乱,那将是非常危险的。我们在没有做好准备的情况下,使苏联社会大开放。在残酷的国际竞争下,国内工业受到了致命打击。极少数人一夜暴富,敛财数额之巨仅次于美国的大亨,而赤贫的人数却远远超过了苏联时期。” (转引自李慎明主编:《2006年:世界社会主义跟踪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269页)

  与苏共垮台和苏联解体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我们党所领导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共产党变得更加坚强,社会主义中国变得更加繁荣。这一点,不仅得到国内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而且得到国外不少有识之士的肯定。例如,美国运营资产长话公司的共同创始人及前总裁、《纽约时报》等多家报刊的撰稿人彼得·巴恩斯,在2007年10月为其《资本主义3.0——讨回公共权益之指南》一书中文版序言中写道:“较之美国,中国有两个优势:其一,中国加入自由市场游戏的时间较美国短,尽可吸取我们的经验教训;其二,中国政府尚未像美国那样已被强大的私有企业所垄断。这意味着,中国可能有机会为其经济发展另辟蹊径,从而在享有市场经济的要义精髓的同时,避免资本主义的弊端。”

  新中国成立近60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逐步建立起一套适合国情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这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根本不同于西方的议会制、多党制、普选制以及三权鼎立等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它摆脱了少数资产者对政治的操纵,而将国家的一切权力交还到人民的手中。这套新型的政治制度能够保障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在充分发扬民主的基础上使党和政府正确集中各方意见,协调社会矛盾,科学做出决策,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

  实践已经证明,这套政治制度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增进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胡锦涛同志强调,我们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但绝不能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世界上一些发展中国家盲目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导致了严重的社会政治后果,这方面的教训我们一定要引为戒。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

  三、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为实现科学发展提供政治保障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这是在深刻总结我国政治建设的实践经验、借鉴国外政治领域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做出的战略部署。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促进经济社会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要重点在以下四个方面下功夫:

  第一,在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中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党的领导,是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能力,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关键。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要保证人民当家作主,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一项十分宏伟艰巨的事业,必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按照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中国共产党才能真正做到坚定地相信群众,紧紧地依靠群众,始终地为了群众,充分发扬民主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从而确保人民当家作主。实现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一个需要不断发展、不断巩固的相当长的历史过程。我国现在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这一历史阶段的国际环境和我国经济与社会结构的条件所决定,我国社会还存在着阶级和阶层差别。各阶级阶层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也存在着一些不同利益和要求之间的矛盾。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正确处理社会利益矛盾,协调社会利益关系,正确全面地反映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总是由各方面的具体利益构成的。在正确反映并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时,应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但最重要的是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优先保证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工农基本群众的利益。还需要强调的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全新事业,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具有极强的探索性。因此,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统一领导下,才能高屋建瓴、审时度势、统筹全局、把握方向,并结合不断变化着的实际,正确处理党和人大、政府、政协、群众团体的关系,支持各方依法履行职能,做到总揽而不包办,协调而不代替,积极稳妥地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第二,紧紧依靠最广大人民群众当家作主。抗战胜利前夕的1945年7月,毛泽东主席在延安与黄炎培那段著名的谈话值得我们永远铭记。黄炎培说,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周期率。毛泽东主席说,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负起责来,才不会人亡政息。

  人人负起责来,就是人民群众自己要为自己当家作主,而不是在人民范畴之外,选出另外一个管理集团。工人阶级及其政党是人民群众中最先进的部分。共产党和政府的各级领导是人民中的先进分子,而不是人民范畴之外的“精英集团”。坚决相信、紧紧依靠最广大人民群众当家作主与坚持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具有内在的高度的一致性,这才是彻底的历史唯物主义。胡锦涛同志指出,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紧紧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核心要义。

  第三,正确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是实现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途径和法治保证,意义重大。无论是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还是坚持和完善我国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坚持和完善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都离不开社会主义法治。在当代中国,无论是党的领导还是人民当家作主,都必须得到法治的保障并在法治范围内实施,严格依法办事,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允许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因此,必须坚持依法治国这一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这三者是一个完整有机的统一体,缺一不可。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办事,是党采用什么执政方式开展执政活动的问题,是实现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方式、方法和途径问题,而决不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全部内容。我们应继续充分重视和坚决贯彻依法治国这一基本方略,充分重视执政方式的重要性,但不能用“依法治国”这一单项要求,来替代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这三者有机统一以及三者中的其他两项。不能仅讲依法执政,而忽略以科学的思想、科学的制度、科学的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科学执政,忽略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的民主执政。法律高于一切,是相对于任何个人和组织而言,但作为统治阶级意志体现的法律,在我们社会主义中国就是为了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我们所做的一切包括所制定的法律,都是为了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第四,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载体。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政治体制改革也已取得一系列成就,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已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优越性。现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有着不少有利条件,我们仍要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但也要清醒看到,政治体制改革涉及党的领导、政治思想、政治制度、行政管理、法制建设等方方面面,这是一个内容广泛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进行长期的努力。同时,任何民主政治的发展都受制于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就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是一个逐步发展的历史过程。加上政治文明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是对各个不同阶级、阶层、集团、群体乃至个人利益关系进行调整的过程,我国又有着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各民族各地域经济文化发展差异较大等特殊国情,这都需要我们在党的领导下,一切从我国国情出发。

  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既要有时代的紧迫感,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又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科学审慎的态度和稳妥求实的精神;既要大胆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又决不照抄照搬西方的政治模式。应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来决定我们改革的目标、内容、方法和步骤,从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这一本质的切实实现。只有这样,才能既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使我国的政治制度更加完善,政治生活更加充满活力,又能保持全国的集中统一,保持社会的政治稳定,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