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民主成为生活的习惯

发布者:发布时间:2010-09-11浏览次数:1270

    ——近距离观察泽国的民主实践

    温岭市泽国镇是浙江一个富裕的小城镇。3月19日至21日,受浙江大学地方政府与社会治理研究中心“中国乡村治理学术研讨会”之邀,作为会议唯一的与会媒体,记者近距离观察和感受了泽国镇的协商民主恳谈所体现出来的民主热情和追求。

    观摩泽国镇的协商民主恳谈

    此次“中国乡村治理学术研讨会”的一个主要内容,就是与会学者观摩温岭泽国镇举办的两场协商民主恳谈会。一场是泽国镇06年城镇建设预选项目协商民主恳谈会,一场是扁屿村新农村建设协商民主恳谈会。

    扁屿村是泽国镇的一个行政村,村集体经济收入主要靠出租房屋。这次新农村建设协商民主恳谈会涉及的议题有新民管理、村庄规划、环境卫生、村庄绿化、村级经济五个方面。

    恳谈会是在扁屿村村委会举行的,19日晚7点正式开始。通过推荐和随机抽样来的60多名村民代表参加了恳谈会,其中包括23名外来代表,即扁屿村所谓的新民。

    整个恳谈会分五个环节。在扁屿村支部书记介绍恳谈会代表的产生办法和议程以及注意事项等后,分成几个小组进行讨论。每个小组讨论的主题不一样,一些小组讨论新民管理,一些小组讨论村庄规划等。这是整个恳谈会最重要的环节,讨论所形成的意见将作为村民民主权利的具体体现供村委会参考和决策。

    我旁观了一个理性组(“理性组”的解释见下文)的讨论。该组讨论的主题是新民管理,内容包括三块:一是新民之家的建设问题,二是卫生费问题,三是治安问题。其中重点是新民之家的建设。

    15个村民代表的发言应该说还是很积极的。因新民之家建设涉及到扁屿村很多村民的切身利益,他们担心新民之家建好后会抢走自己的出租生意,所以大都不赞成建新民之家。唯一的新民代表对新民之家的建设也持反对意见。他举了两个理由:一是新民(外来人口)来自四面八方,大家都不熟,将他们集中在一起,相互不了解,不好管理;二是新民的工作性质和作息时间不一样,有些新民要加夜班,有些新民是白天上班,这样影响休息。所以他希望最好遵循自愿原则,不要强迫新民住新民之家。

    小组讨论大约持续了一个小时,在所有的村民代表充分发表意见后,再转入下一个议程,即大组发言。由恳谈会主持人从每个小组抽取一名代表,作陈述性发言。发言的内容可以是小组讨论的意见,也可以是村民自己就某一问题继续阐述看法和建议。大组发言完后,主持人也即扁屿村支部书记针对村民代表反映比较多的问题和事项进行解释和说明。经过大会发言和主持人解释后,村民代表再对会前填写的调查问卷的内容重新选择一次,以此发现村民代表的意见是否有所改变。

    泽国镇2006年城镇建设预选项目协商民主恳谈会则是在第二天举行。大会的地点在泽国二中的阶梯教室。本次恳谈会共随机抽出237名民意代表(实到198名),包括12名外来人口代表,代表泽国12万常住人口和15万外来人口,对该镇7大类38个建设预选项目进行讨论和评估。

    早上8点半我赶到会场,偌大的阶梯教室坐满了人,包括观摩专家和工作人员,估计不下300。会议虽然有些吵闹,但秩序还算不错。会议的程序跟昨天差不多,区别在于因民意代表较多,而且所议项目也较多,时间延长到一天,包括两次小组讨论和两次大组发言。另外,会议还邀请了几位熟知本镇经济社会事务的专业人士作为中立的技术专家,向民意代表提供基于他们专业知识的意见。

    恳谈会在上午9点开始,会议主持人即本镇镇长向全体民意代表详细介绍了恳谈会召开的原因,代表产生的方法,以及有关注意事项等之后,民意代表分成16个小组进行讨论。我听了几个小组的讨论发言。总的来说,水平比昨天的代表有所提高。

    我所观摩的这两场民主恳谈都是在浙江大学兼职教授何包钢的指导下进行的。何设计了垦谈会的内容,并对垦谈会进行了全程指导。据他介绍,与以往的恳谈相比,这次民主恳谈在形式上有了进一步的创新,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实行分小组讨论,以解决大会上只能少数人发言的局限,特别是这次协商民主恳谈进行两个回合的小组和大会讨论,使每个参加者都能得到充分表达意见的机会;二是小组主持人都是来自第三方的中立人员,并事先进行培训;三是将所有小组分为“理性组”和“常规组”两部分,理性组要求主持人充分把握本组讨论进程,考虑正反双方意见,要求村民对自己的意见提出理由和根据;常规组则要求主持人充当次要角色,由村民自由探讨;四是民主恳谈会的结果提交村委会和镇人大会进行表决,从而将民主恳谈纳入了现行法制的轨道;五是本次民主恳谈的民意代表取消了以往的邀请和自愿报名的方式,全部由随机抽样产生。

    几个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这些年来,各地在探索基层民主方面,出现了一些有价值的经验。泽国的协商民主恳谈就是其中之一,它为中国地方政府和社会的民主治理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不过,长远来说,泽国的协商民主恳谈要具有更普遍的推广价值,以下一些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

    一是如何落实民主恳谈的成果,让民众切实感受到恳谈不是作秀,不是走过场。民主恳谈的结果如何,既涉及到民众怎样看待这一民主形式问题,也涉及到它的效果。泽国的做法是,以信函形式向民意代表报告协商民主恳谈评议结果的执行情况。不过,从民意代表的反应来看,尽管会前政府已经做了很多工作,比如开展问卷调查、项目解说、实地勘察、代表走访等,很多人还是怀疑政府的意图,觉得他们的意见不会受到政府的尊重。之所以有这种看法,我认为一方面可能是民众对评议结果的落实情况不太了解;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过去政府对公共事务的垄断所导致的民众对政府的天然的不信任。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民主恳谈的结果一定要落实,不能落实的要做出解释,总之是要让民众切实感受到自己的意见实实在在受到政府的尊重。只有这样才能使民众以主人而不是以过客的心态参与进来。

    二是如何定位协商民主恳谈的功能。协商民主恳谈要得到发展,就必须正确定位其功能。一些学者认为,不能把民主恳谈的功能定得过高,应把它限定为“改善民意不足的机制”,也即定位于治理层次。对此,我不太赞成。从泽国的实践来看,民主恳谈实质上赋予了乡村自治以民主的成分,某种程度讲它是基层民主的一种实现形式,所以,不妨从完善基层民主的角度,去定位其功能。这样,也能更好地与现行制度相结合,比如,将它纳入到基层人大体制中来,使它转化成一种不可推翻的民主机制。

    三是如何提高民意代表的议政能力和素质。泽国镇的上述两场恳谈会显示,民意代表的发言水平和素质是参差不齐的。水平不高可能有多种原因:一是对项目不熟悉;二是不习惯在公开场合发言;三是受自身素质所限,的确讲不出什么。但从中也反映出一个问题:民主是需要训练的。因此,如何提高民意代表的议政能力和素质,使多数民意代表从一个小农意识浓厚的农民转变成具有一定思考和分析能力的现代人,对提高民主恳谈的质量至关重要。

    四是如何确保协商民主恳谈的可持续性,避免“人走政息”现象的出现。虽然温岭的民主恳谈已实行多年,但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仰赖领导的理念和民主意识,特别是基层政府领导的开明。但光靠领导推动总是不能长久的,一个现实的问题就是,一些乡镇因领导的变更而使得民主恳谈偃旗息鼓。对此,一些学者提出,要使民主恳谈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一阵风,才能有效避免因领导人的变动而出现“人走政息”的情况。

    五是如何从技术上进一步完善民主恳谈。这里主要有两个问题,一是解决相关利益群体的代表性不足,二是民意代表的产生方式。当民主恳谈的内容涉及到某类特定利益群体时,该群体应该有足够的代表,否则就容易出现多数人剥夺少数人的利益问题。比如,在我观摩的扁屿村有关新民之家的建设小组讨论中,该小组15个代表只有一个是外来人口代表,而整个扁屿村的外来人口已经超过了本村人口,在一些村民代表对外来人口存在强烈歧视和偏见的情况下(如在发言中称外来人口为“外地佬或外地猪”),怎样去确保外来人口的权益得到尊重?另外,随机抽样的方式虽然很公平,但也带来了代表水平不高的问题。因为它很可能使那些有参与热情和知识水平的人未能进入民意代表行列。因此,需要在保证代表公正性和科学性与避免偏见和被利益集团操纵之间找到一个好的办法。

    短短两天的观摩和考察,泽国的民主恳谈会和民众对民主的热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会议结束后,泽国镇的王镇长告诉我们,他打算在今年的一个整村拆迁中尝试举行民主恳谈会,这说明在泽国的干部中,开始把民主恳谈作为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这是民主恳谈带来的进步。民主起步于细节中,也发展于细节中,希望这样一点一点培育起来的民主之花,借助于经济发展的春风,开遍中国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