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光辉起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党在长期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历经艰辛探索,逐步开辟出来的一条实现中国繁荣富强和人民幸福安康的正确道路。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们要在这个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探索,努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境界。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转折关头的关键抉择
30多年前,当“四人帮”反党集团覆灭和“文化大革命”彻底结束之后,中国向何处去?中国共产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是摆在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的重大抉择。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选择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此时的中国实际上面临着三条道路的抉择:其一,固守“两个凡是”,“以阶级斗争为纲”,走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闭关锁国的老路;其二,全盘否定毛泽东思想,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道路,奉行资产阶级自由化,将社会主义中国的旗帜改变颜色,走资本主义道路;其三,立足于基本国情,既坚持毛泽东思想,又摒弃毛泽东的晚年错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实行改革开放,走出一条新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实践证明,前两条道路都是走不通的,我们既不能走回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老路,也不能走资本主义的邪路,更没有其他退路。唯一的正确选择,就是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一选择顺应了世界科技革命蓬勃兴起等世情变化和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中国发展进步的内在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和坚持,始终是在同其他两条道路的激烈斗争中进行的。直到现在,仍然存在着“左”和右两种错误思潮的干扰。社会上否定改革开放方向和道路,主张后退到“文化大革命”老路上的声音不绝于耳;主张取消公有制、实现私有化,走资本主义道路的,也大有人在。因此,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仅是我们党在重大历史关头曾经做出的关键选择,更是我们在改革开放30年以及今后都必须坚定前行的一条根本道路。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认识并遵循三大规律的实践之路
以一个更为宽广的时空跨度来考察当代中国的发展道路,我们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仅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更是我们依据社会主义建设的一般规律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特殊规律所选择的必由之路。这条道路既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对规律的认识过程,也是一场运用、遵循规律的成功实践。
社会主义社会形态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中国人民的自觉选择。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中,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之带有中国的特性。1949年,新中国在中华大地上的巍然屹立,充分证明了走“武装夺取政权”,“农村包围城市”这一革命道路的伟大胜利。中国取得了革命的胜利,不是终点,而是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一方面,从人类总体历史进程来看,社会主义社会形态代替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历史进程才刚刚开始;另一方面,中国需要寻找一条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具体道路,探索也刚刚开始。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建立新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根据我国国情确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创建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为我们党在新时期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尽管在其后的具体实践中出现了偏差和失误,一些正确的方针政策没有得到贯彻落实,但这段时期的积极探索和走过的弯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带领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我国经验和研究国际形势的基础上,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辟这条道路,并沿着这条道路坚定前行,这是我们党深化认识和自觉运用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选择和实践。
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内在要求。如何科学总结国内外建设社会主义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将社会主义中国建设好,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国内外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条件下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邓小平理论初步给予了系统回答,“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作出了阐释,科学发展观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更加完善。邓小平明确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表现在实践当中,就是我们党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使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紧密结合时代发展的新形势,继续进行探索,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分配制度,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经受住各种风险的考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准确把握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后的世情、国情、党情变化,提出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在科学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党结合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的变化,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并自觉遵循了这一规律,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
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共产党执政规律的内在要求。共产党执政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是相辅相成的。共产党执政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基础,共产党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者和组织者;社会主义建设是共产党执政的逻辑必然,是共产党执政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国共产党执政以后必须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这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内容,又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关键所在。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提出,都包含着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科学认识。邓小平强调要把党建设成为有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成为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坚强核心。江泽民明确提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切实解决好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领导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对21世纪中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明确提出,必须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认识、把握和运用共产党执政规律,努力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始终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之中,并将决定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沿着这条道路继续前进,更好地完成党的执政使命。
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关系,体现了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统一。最高纲领为最低纲领的制定指明前进方向;最低纲领为最高纲领的实现准备必要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体现了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统一,改革开放的30年,是沿着这条道路前行的30年,是实践最低纲领的30年,同时也是朝着实现共产主义的最高纲领努力奋斗的30年。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随着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开创,“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步骤由蓝图构想而一步步成为现实,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应有之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必须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形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科学发展观,从新世纪新阶段的中国实际出发,顺应当今世界发展潮流,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走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道路,选择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世界的和平发展道路。这些,都是随着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新的高度,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目标和道路也不断作出新的思考,都内在地要求我们党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总之,在整体上不断深化和丰富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而对这三大规律自觉运用的实践成果,就是开辟并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党的十七大报告总结了“十个结合”的宝贵经验,生动阐明了我们党在改革开放实践中是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如何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如何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如何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如何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这是对中国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规律性认识。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事关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前途和命运
对三大规律的深刻认识,启示着我们党开阔视野,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高度,来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伟大实践的必然性和非凡意义。占世界1/5人口的中国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综合国力蒸蒸日上,使得世人看到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曙光。
20世纪80年代,苏联和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由于抛弃了马克思主义,放弃了共产党的领导,实行全面私有化,改变了社会主义方向,因而到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最终导致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到巨大冲击和严重挫折,就此陷入低潮。
然而,苏联和东欧剧变不能阻挡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世界历史潮流。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始终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组成部分,中国的发展道路不仅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也在影响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命运和前途。“只要中国社会主义不倒,社会主义在世界将始终站得住。”事实证明,中国在世界社会主义低潮中蓬勃发展,已经向世人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广阔前景,使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充满了新的希望和生机,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方向目标、以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为具体路标的伟大实践创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沿着历史发展的脉络来看,在我国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和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创立邓小平理论,成功地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进一步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推向二十一世纪;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顽强奋进,提出科学发展观,着力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中,坚定不移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建设,并以党的建设作为政治和组织保障。我们党始终重视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努力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党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大方向和总体目标是明确的,是由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所规定的。但是前进的路途并不平坦。背离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采取虚无主义态度,就会偏离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脱离时代发展和本国国情,采取教条主义态度,社会主义就会丧失生机和活力,也不可能建设真正的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以“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为具体路标和现实依据的,这就是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正确把握时代主题,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中心,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创造性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五、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努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改革开放30年来的实践一再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唯一正确道路,是我国进一步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必由之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的伟大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新时期以来我们党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历史性创造,体现在理论上,就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体现在实践上,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体现在政治上,就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理论体系”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的理论成果;“旗帜”,则体现了“道路”和“理论体系”的有机统一。因此,坚定不移地走这条“道路”,必须坚持这个“理论体系”,必须高举这面“旗帜”。既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实践,又要在伟大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当前我国正处在历史的新起点,改革开放虽然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对此,我们既要引起足够的重视,采取有力的措施,又要有客观的认识,决不能以此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否定改革开放。要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中国的未来。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继续深化研究和探索,努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作者赵智奎,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中马一部主任、研究员;王佳菲,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中马一部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