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邓小平既是世界公民,又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
爱国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众所周知,一个爱国主义者,不一定是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但作为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他必定是一个坚定不移的爱国主义者。邓小平同志作为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他具有最鲜明和最强烈的爱国主义理念,其爱国主义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邓小平同志的一生是波澜壮阔的一生,是光辉灿烂、伟大光荣的一生。他在70余年长期的革命生涯中逐步地孕育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爱国主义伟大思想,从而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思想传统和马克思主义的爱国主义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的爱国主义理论体系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邓小平同志在深刻分析时代发展和变化的基础上,精辟而科学地概括了当代我们中华民族应有的爱国主义思想的基本内容。
上世纪80年代,在国外关于邓小平和邓小平理论的研究中,有一种观点把邓小平的思想和理论等同于狭隘民族主义。例如,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就认为,邓小平“是一位需要强大中国的民族主义者”。西方“民族主义论”也认为邓小平是一个民族主义者。笔者认为,国外学者的这些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邓小平本人在英国培格曼出版的《邓小平文集》“序言”中满怀深情地说:“毛泽东主席说过:‘国际主义者的共产党员,是否可以同时又是一个爱国主义者呢?我们认为不但是可以的,而且是应该的。’我荣幸地以中华民族一员的资格,而成为世界公民。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我深深地相信,中国的未来是属于中国人民的,世界的未来是属于世界人民的。”(郑晓国、南东风:《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3年版,第302页。)邓小平这段质朴而又富有感情的话语背后隐藏的是他的双重身份:既是一位胸怀世界的“世界公民”,又是执着的爱国主义者。作为世界公民,在他思考世界发展的时候,他也总在思考着中国的前途和命运;反之,当他作为爱国主义者的时候,他同时也以世界公民的身份关心着世界的变化。
我们认为,邓小平既是一位世界公民,又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邓小平的爱国主义本质上是放眼世界的爱国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与近代中国民族独立解放,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以及世界和平发展密切相联系的爱国主义,与狭隘民族主义有着质的区别。
二、与中国近代民族独立解放密切相关的爱国主义
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殖民者的入侵,中国社会各阶级展开了爱国救亡道路的探索,“救亡图存”成为近代以来爱国主义的首要任务。林则徐、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农民领袖洪秀全领导了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人试办了“洋务运动”,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主张实行变法,掀起了“百日维新”运动,孙中山高举“三民主义”旗帜,组织了推翻清朝政府的“辛亥革命”。但是,所有这些思想主张和方案都先后失败了。
邓小平的童年、少年时期,正是中国大变革、大动乱的年代。受五四爱国运动的启发,邓小平和当时的许多爱国青年一样,萌发了对国家、民族强烈的责任感。因为自己曲折坎坷的亲身经历,邓小平深深懂得民族独立的宝贵。他反复强调,国家的独立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基础。因此,“国家的主权和安全要始终放在第一位”,任何外国不要指望中国做他们的附庸,不要指望中国会吞下损害我国利益的苦果。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在国际交往中,邓小平时刻牢记近代中国历史的教训,忠实践行自己对国家的责任和承诺。例如,在香港回归的问题上,针对英国人的种种用心,邓小平义正辞严地声明:中国在主权问题上没有回旋的余地。如果不收回香港,就意味着中国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国领导人是李鸿章!1989年,西方国家试图制裁中国,邓小平听到这一消息气愤地说:“我是一个中国人,懂得外国侵略中国的历史。当我听到西方七国首脑会议决定要制裁中国,马上就联想到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的历史。”他告诉前来访问的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如果中国不尊重自己,中国就站不住,国格没有了,关系太大了。中国任何一个领导人在这个问题上犯了错误都会垮台的,中国人民不会原谅的。这是我讲的真话。”
也正是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塑造了邓小平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邓小平坚信,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他一再强调,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我们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如果动摇了这四项基本原则中的任何一项,那就动摇了整个社会主义事业,整个现代化建设事业。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曲折,面对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有人开始对社会主义信念发生动摇。面对这种情况,邓小平坚定地指出:“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不要惊慌失措,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用了,失败了。哪有这回事!”这掷地有声的回答,无疑是对所谓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失败论”的有力回击。
三、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密切联系的爱国主义
邓小平认为,爱国主义决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在当代,必须把爱国主义落实到建设社会主义的实际行动中。只有把中国建设成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才具有说服力。问题在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回答了这些问题,也就解决了当代爱国主义的具体行动方向和中心任务问题。
邓小平根据几十年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对各种错误的社会主义思维方式予以还原。这些思维方式包括:其一,把马克思和列宁的“本本”教条化的思维方式。邓小平指出:马克思已经去世有一百多年,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的任务。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我们当然不会由科学的社会主义退回到空想的社会主义,也不会让马克思停留在几十年或一百多年前的个别论断的水平上。其二,迷信别国模式的思维方式。邓小平多次谈到过去照搬照抄苏联模式给我们党和国家造成的巨大损失。他说,苏联搞社会主义,从1917年10月革命算起,已经63年了,但是怎么搞社会主义,它也吹不起牛皮。别国经验,只可借鉴,不可迷信。其三,社会主义只能贫穷的思维模式。邓小平指出,“四人帮”叫嚷要搞“穷社会主义”、“穷共产主义”,胡说共产主义主要是精神方面的,简直是荒谬之极!如果一个国家搞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缓慢,越搞越穷,那绝不是社会主义。“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
在纠正了各种错误的社会主义思维方式之后,邓小平进一步根据我国几十年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和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对社会主义的本质进行精辟的阐述。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以及“三个有利于”标准的论述,不仅使社会主义的内涵变得更加丰富,开阔了人们的思维视野,为人们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改革开放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依据,也为当代中国的爱国主义提出了具体的任务和要求,指明了当代爱国主义的行动方向。
四、与当代世界发展潮流密切结合的爱国主义
邓小平一生都在与世界的交往中寻求中国发展的道路。上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他多次出访苏联并参与了中苏大论战。70年代,他受毛泽东、周恩来之托,前往联合国阐述毛泽东关于“三个世界”的理论。邓小平还是中日邦交正常化的缔结者。中美建交之后,他又是中国访问美国的第一位国家领导人。根据《邓小平思想年谱》,从上世纪7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邓小平出国访问和接见外国元首、政府要员、企业家、科学家以及其他团体和要人共计达321次之多。《邓小平文选》第3卷收录邓小平的著作119篇,其中有73篇是同国际或境外人士的谈话。这些交往活动为邓小平正确了解和把握世界发展大势,从而制定中国发展战略提供了重要的客观依据。在《邓小平文选》第2卷和第3卷中,邓小平有47次谈到“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有11次谈到要“学习和引进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有20次谈到“学习和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技术、设备”,有12次谈到要“吸引外资”,有10次谈到中国的“开放政策不会导致资本主义”。
邓小平在与世界打交道的过程中认识到,当代世界最重要的特征是科技革命。任何一个国家要关起门来搞建设都不可能,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由此,他提出中国不仅要改革开放,大力引进外资,学习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技术,而且要走科教兴国之道,极大地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邓小平指出:现在世界的发展,特别是高科技领域的发展一日千里,中国不能安于落后,必须一开始就参与这个领域的发展。“过去也好,今天也好,将来也好,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邓小平认为,当代世界的另一重大特征是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代世界的主题。“应当把发展问题提到全人类的高度来认识,要从这个高度去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中国要在世界发展的转折点上发现和抓住自己发展的机遇,要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现在世界发生大转折,就是个机遇。人们都在说‘亚洲太平洋世纪’,我们站的是什么位置?过去我们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现在比下也有问题了。东南亚一些国家兴致很高,有可能走到我们前面。我们也在发展,但与他们比较起来,我们人口多,世界市场被别的国家占去了,我们面临着这么一个压力,算做友好的压力吧。我们不抓住机会使经济上一个台阶,别人会跳得比我们快得多,我们就落在后面了。要研究一下,我总觉得有这么一个问题。机会难得呀!”邓小平的这种分析,不仅为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而且为国际和平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认识平台。
邓小平不仅对自己的国家,而且对世界和平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在他看来,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与世界和平发展具有血肉相连的关系。没有世界和平,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没有中国的现代化,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就要受到影响。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邓小平就反复指出,中国的对外政策,主要是两句话。一句话是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另一句话是中国永远属于第三世界。中国对外政策的目标是争取世界和平。“我们搞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社会主义,是主张和平的社会主义。”邓小平反复强调,要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原则为准则。他在会见外宾时多次谈到这一点。
五、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是一致的
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统一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随着主要来自西方殖民者的入侵,特别是一百年前发生的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救亡图存”成为近代以来爱国主义的首要任务。中国人民虽然进行了很多探索,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完成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爱国救亡的任务,使中华民族从此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说明,爱国主义只有提升到社会主义的高度才能完成它的任务。从现今中国社会主义所处的世界环境来看,只有坚持爱国主义才能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当今世界可谓风云变幻,尤其是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之后,国际形势变得更为复杂,社会主义运动走向低潮,帝国主义加紧实行“和平演变”战略,亡我之心不死。在这样的情况下,不坚持爱国主义,就完全有可能使中华民族重新变为帝国主义的殖民地。“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国家的独立,就不可能有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只有坚持爱国主义,才能团结和动员社会各阶层的力量建设社会主义,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由此看来,在现阶段,爱国主义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和重要力量之源。
邓小平的爱国主义是国际主义与爱国主义相统一的理论。它既反映了邓小平对共产主义的执着信仰,也饱含着邓小平热爱祖国的情怀。邓小平一生经历了无数的坎坷和挫折,但他始终充满对共产主义的理想,充满着共产主义必胜的信心,并为共产主义不懈地奋斗着。直到晚年,当他几经磨难而最后一次复出时仍然执着地认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另一方面,邓小平又特别热爱自己的祖国,始终维护自己国家的独立和尊严。
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国际主义在邓小平的心目中始终紧紧地拧在一起,成了一种难分轩轾的共在。
(作者分别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共广东省委党校教授)
党和国家领导人论爱国主义
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毛泽东
我荣幸地以中华民族一员的资格,而成为世界公民。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必须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否则我们就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就会被种种资本主义势力所侵蚀腐化。
——邓小平
越是改革开放,越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越要抓紧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越要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越要强调增强自力更生的能力。
——江泽民
这种历久弥新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是我国几千年来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力量源泉。所有的中华儿女都应万分珍视、大力弘扬这个宝贵的精神财富。
——胡锦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