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是指导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理论基础

发布者:发布时间:2010-09-11浏览次数:1274

  最近,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这是一件大事。当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到现阶段时,把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性如此突出地提出来,是与时俱进的表现。

  我想就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问题,谈谈自己学习《意见》的两点体会:第一,《意见》谈到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方针时说:“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理论武器。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根本保证。”这些话讲得很重,说的是指导思想问题,是能不能保证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方向正确的问题。

  读这段话,很容易联想起大家很熟悉的毛泽东同志的一句名言:“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这句话有没有过时?我想没有过时。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的政党。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的,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它们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并不是离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另外一回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有些在先行者的著作中已经说得很清楚,因此,当我们学习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时,决不能放弃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著作的学习。丢掉这些,就丢掉了根本。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经典作家,都是世人公认的理论思维能力极强的大师。当然,学习他们的著作,并不是要人们去背诵,更不是要拘泥于他们针对当时情况作出的某些具体结论,而是学习他们观察分析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提高自己理论思维的能力。认真地多读一点他们的著作,做一个有心人,用心领会,多学多想,肯定会收到潜移默化的效果,汲取到丰富的营养。老一辈有成就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家,大都是这样走过来的。

  令人忧虑的是,现在却有不算少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不注意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甚至不读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似乎这些都已经过时,不值得一提了。这种状况在有些地方到了令人吃惊的地步。有位哲学博士到一个中央机关工作,一问,他从来没有看过恩格斯的《反杜林论》,问的人大吃一惊,他却若无其事,说我是研究西方哲学史的,不是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还有一所大学招收中国近现代史博士生,连续几年,应试的十几个硕士中,总有四五个人连毛泽东同志的基本著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等都没有读过。应该提醒一下这些年轻朋友,这种状况对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当然,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决不能作错误的教条式的理解,那样做本身就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学说,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自它创立以来,世界发生的变化实在太大太快了,新情况和新问题层出不穷,人们对事物的理解和认识也在不断发展。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必须紧紧围绕现阶段全党全国工作大局,这就必须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哲学社会科学。“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哪一方面都不能偏废。

  第二,中共中央《意见》中写道:“要扩大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国际交流,注意引进国外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研究方法、管理经验。”这里涉及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内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的关系问题。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从来不是狭隘的宗派,从来不排斥非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而是要从其他学派吸收各种有用的思想资料、有用的具体研究方法和有价值的意见,考虑他们提出的批评和不同看法。也就是说,应该把人类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都继承下来。这是我们在广泛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中应该采取的态度。

  大家知道,马克思以前的德国古典哲学、英国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都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却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马克思没有抵制和排斥它们,而是充分肯定它们所包含的合理内容,向它们学习,吸取它们中的一切科学成果,又加以改造,把它推向前进,构成一个完备的严整的崭新的思想体系。摩尔根也不是马克思主义者,但他的《古代社会》对恩格斯写作《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所产生的影响,更是众所周知的。这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为我们作出的榜样。在马克思逝世以后的一百多年来,科学(包括哲学社会科学)又有了不少发展。这些年来即使是非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包含的合理因素,我们同样也应该十分关心,把它吸收过来,作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当年马克思、恩格斯是那样做的,我们作为马克思的后来人自然也应该这样做。简单地否定一切、排斥一切是错误的,把自己封闭起来,结果只能是阻碍自己的进步。

  这样说,当然不是可以淡化以至取消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意见》中写道:“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迫切需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又写道:“决不能搞指导思想多元化。”这些话有着很强的针对性。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确实看到,近年来有些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对马克思主义十分陌生,只醉心于搬用某些西方学者(甚至是二、三流的学者)提出的理论模式,作为研究的出发点。这是另一种形式的“本本主义”或“以论代史”。在有些地方还有这样的说法:如果不掌握那一套特有的“话语系统”,似乎就进入不了他们所说的学术圈子。这类倾向发展下去,就很难保证哲学社会科学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意见》中写道:“在扩大哲学社会科学对外交流的过程中,要注意防止照抄照搬、食洋不化的现象,坚决抵制反动、腐朽的思想文化的侵蚀。”在当今面对世界范围内多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情况下,《意见》郑重地提醒这一点,是十分必要的。

  《意见》中又讲到:“把我国优秀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推向世界是哲学社会科学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往我们在这方面讲得比较多的是如何“引进来”,这次把“走出去”也提到重要的位置上来,要求把我们的优秀成果推向世界。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全世界都很看重中国人的声音。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内,中国人也理所当然地应该有自己的声音,而不是只跟着人家说。《意见》中的这个要求,更加重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肩头的责任。

作者: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

2004-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