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

发布者:发布时间:2010-09-11浏览次数:457

  主要观点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社会科学是我们党的理论武器,它的繁荣发展与我们党的命运和中国人民的社会主义事业息息相关。

  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当自觉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按照与时俱进的要求,永不停顿地进行理论创新,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

  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队伍建设,首要的任务是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培养一大批精通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有志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骨干力量。


  中共中央发布《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是我国思想文化领域的一件大事。这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全局,促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重大战略举措。

  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由衷地拥护中央这一重大决策,在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的伟大事业中必将大有作为。

  哲学社会科学同党和人民的社会主义事业息息相关

  中国共产党是以科学理论为武装的工人阶级政党,从成立的那一天起,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领导中国人民战胜强大的敌人,夺取全国政权,胜利地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任务,在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历史阶段,进行了前无古人的艰辛探索,取得了极为珍贵的经验,使中国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建立了举世瞩目的光辉业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是一条笔直平坦的道路,在我们党的历史上,也曾多次发生过思想路线、理论指导的偏差,导致革命和建设事业遭受严重挫折,留下了沉痛的教训。我们党80多年来的理论探索和奋斗历程表明,有无科学理论的指导与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成败存在着内在的因果关系。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社会科学是我们党的理论武器,它的繁荣发展与我们党的命运和中国人民的社会主义事业息息相关。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走上了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社会各个领域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在这场大变革中,特别引人注目的,是日新月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化,是那些受到人们普遍关注的方针政策的出台,是新旧体制和机制的碰撞与更迭,是那些层出不穷、色彩斑斓的事物和现象,以及被称之为深层次问题的新产生的社会矛盾等等。而对于哲学社会科学某些领域发生的深刻变化以及各种理论思潮的巨大能量,有些同志则不一定十分关注。在人类社会进步的历史长河中,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发展总是相伴而行、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在大变革时期,如果忽视精神力量的作用和反作用,不注意意识形态领域发展变化的现象及其背后的实质,不主动拿起科学理论的武器,就会丧失思想文化阵地。10多年前,苏共丧权、苏联解体,当然有体制僵化、经济缺少活力、决策失误等多方面的原因,但精神信仰的崩溃,在“西化”、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冲击下党和人民的思想陷于混乱,则是更为深刻的根源。

  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自立自强的精神力量来自于坚定的信仰,来自于对人民历史创造力的深深信赖,并且有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百折不回的决心和信心,同时反对思想僵化、固步自封,坚持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在这方面,邓小平同志是最好的榜样。他果断地排除各种干扰,雷厉风行地推动改革开放;同时,他见微知著,在改革开放之初就高瞻远瞩地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是邓小平同志对我们党、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作出的最伟大的贡献之一。他指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理论创新。他强调,我们是一个马克思主义的大党,我们自己不重视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不按照实践发展来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前进,就做不好工作。他一贯注重根据实践的经验和实践的需要进行理论总结和理论创新,善于敏锐地洞察各种倾向,坚定从容地把握大局,确保党和国家的改革与发展不偏离正确的航向。他提出的“摸着石头过河”,不仅指在实践中的探索,也包括在思想理论上的探索。

  江泽民同志是继邓小平同志之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杰出代表。自2001年至2002年,江泽民同志先后三次就繁荣发展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表重要谈话。他提出:哲学社会科学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哲学社会科学的地位、作用同自然科学同等重要;科教兴国包含哲学社会科学;实践是理论的动力和来源;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意识形态领域反对指导思想多元化;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立足当代、立足国情,以研究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坚持理论创新;树立正确的学风,做人、做事、做学问相一致;等等。这一系列重要思想观点,构成了新时期新阶段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系统构想。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沿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开拓前进。胡锦涛同志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和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旗帜,对于在新的历史阶段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作了进一步的阐述。党中央部署在全党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作出了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决定,直至最近发布《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这些重大决策清楚地表明,党中央对于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业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界和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理应乘势而起,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繁荣发展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事业而努力奋进。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首要任务和根本要求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思想保证。这面旗帜不能丢、不能降、不能倒、不能改变颜色。丢掉了马克思主义,党和国家就会迷失前进的方向,无数革命前辈流血牺牲打下的社会主义江山就会被断送。社会主义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是党和人民哺育下的理论队伍,应当具有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觉悟和使命感;应当自觉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按照与时俱进的要求,永不停顿地进行理论创新,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确保马克思主义占领意识形态阵地。党内的专家学者和担负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宣传、教育机构领导工作的同志,更应该清醒地树立忧患意识和阵地意识。

  当前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紧迫性。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是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个原本清清楚楚的指导思想问题,现在在一部分人心目中似乎并不明确。在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研究以及思想文化的其他领域,不赞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鼓吹指导思想多元化的有之;“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抽象肯定、具体否定的有之;任意修改、随意曲解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把马克思主义搞得面目全非的亦有之。漠视甚或公然挑战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当前意识形态领域中需要十分重视的倾向性问题,绝不是细枝末节。对此,我们应当有清醒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学说,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经典作家的言论和具体观点不可能超越时空一成不变,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原理没有过时,越来越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关于为劳动大众谋利益的立场和宗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经过社会主义到达共产主义是人类的最高理想等基本理论和理想信念没有过时,也不可能过时。马克思主义没有穷尽真理,而是为人们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我们要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要精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用它的科学精神和立场、观点、方法,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

  当前,在意识形态领域要反对两种迷信、两种教条主义。一种是空谈坚持马克思主义,不懂得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应当根据新的实践进行理论创新,按照马克思主义本来的要求,以新的经验和新的结论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持这种教条主义态度的人,不是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当作实践的指南,而是视同宗教的信条,对于已经被实践证明为不能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不符合中国人民现实需要的、过时的或者附加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主张,采取盲目维护的态度,不善于掌握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自觉地站在人民的前列,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他们对理论创新和社会变革常常抱有消极和抵触的态度,与人民大众渐行渐远。

  另一种教条主义,是迷信西方发达国家反映资产阶级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理论,把西方某些资产阶级学派的理论甚至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政策主张奉作教条。这种倾向在意识形态领域以及经济社会变革中的影响力正在上升。当今世界处于开放的时代,各种文明成果相互借鉴,有利于人类的共同进步。我们党历来主张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中国发展进步的经验和知识,把对外开放作为基本国策。我们在打破西方封锁的同时,自觉地破除自己思想的禁锢,积极地参与经济全球化,在国际交往中不以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划线,但这决不意味着在思想政治上要改弦易辙,放弃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如果任凭西方资产阶级的理论替代马克思主义或把马克思主义边缘化,中国共产党就将丧失维系自身团结统一的思想纽带,同时必将失去号召群众、引导群众的精神力量,自然的结局就是脱离几代共产党人选择的正确道路,滑进西方敌对势力的陷阱,使我们的国家陷入动乱、停滞和倒退,使中华民族重新沦为西方的附庸。

  这两种迷信、两种教条主义的共同特点是从本本出发,脱离中国社会和人民的实际,背离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对于第一种教条主义,经过多年的斗争,全党已经取得较为普遍的共识。在20多年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党中央始终强调破除迷信,解放思想,那种把马克思主义著作的一些词句和个别结论当作教条的倾向,在党内和社会变革中的影响日渐式微。这是解放思想的成果,是党和人民创新精神的胜利。对于第二种教条主义,理论工作者中早有质疑,党的领导人也有告诫,但是至今还未引起思想理论界应有的反响,没有进行认真的鉴别,有的甚至还充作理论创新的成果,向思想、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渗透。假如我们忽视这种教条主义的危害,“全盘西化”的威胁就会向我们逼近,改革的方向、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劳动人民的切身利益都将受到挑战,我们党难免步他人的后尘,犯下历史性的错误。

  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一是要坚持,二是要发展,做到坚持和发展的辩证统一。坚持是发展的前提,对马克思主义没有坚定的信仰,就根本谈不上发展。反之,不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也没有力量巩固和扩展马克思主义的阵地。我们所要求的,是坚持中的发展和发展中的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具有真理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同时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它必然要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发展。我们必须随着历史条件、社会环境的变化,根据新的实践经验,不断提升我们的认识,扩展我们的视野,以新鲜的经验和成果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要做到坚持和发展的统一,最根本的是要站稳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着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坚决反对两种教条主义,沿着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发展轨迹,进行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

  建设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理论队伍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提出,要建设一支宏大的哲学社会科学队伍,造就一批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立足中国、面向世界、学贯中西的思想家和理论家;造就一批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的学科带头人;造就一批年富力强、政治和业务素质良好、锐意进取的青年理论骨干。只有建立起这样一支队伍,哲学社会科学才能真正担负起“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职责。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队伍建设,首要的任务是加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武装,培养一大批精通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有志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骨干力量。当代的马克思主义者要善于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理论创新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不断开创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年轻一代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以老一代学者为榜样,培植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自觉地关注和参与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深刻变革,在抵制“西化”和“分化”的斗争中,经风雨、见世面,增长才干。

  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是理论研究和理论创新的根本要求,也是理论人才成长的重要途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源泉和动力。有些理论工作者缺乏实际经验,他们可能拥有相当多的书本知识,读过许多中国的书本和外国的书本,但是不了解中国的国情,不了解治国的艰辛,不了解人民群众的实际要求,因而对书本的东西缺少鉴别力,建言立论往往与实际相去甚远。毛泽东同志认为,理论与实际相脱离是理论工作者最大的弊病,对此他作过许多一针见血的批评。江泽民、胡锦涛同志近几年反复强调理论工作者要“深入了解社会”,“深入实践、深入群众”,“以实践检验一切”。这些重要观点对于当前理论队伍的建设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积极创造条件,促进理论工作者深入实践、参与实践,是对理论人才茁壮成长最有力的支持。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在认识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要自觉地改造主观世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把做人、做事、做学问结合起来、统一起来。这是对各级领导干部和各类人才的共同要求,也是知识分子成长为栋梁之才的必由之路。许多著名学者名垂后世,不仅在于他们有过人的学识,同时也因为他们有受人景仰的道德修养。年轻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弘扬老一代学者的优良传统和风范,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树立为科学献身、为人民献身的精神。

  努力营造并不断优化有利于理论创新和人才成长的环境。要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鼓励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依据科学研究的规律开展学术研究和理论创新。下力气落实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在全社会努力营造尊重哲学社会科学知识、尊重哲学社会科学人才的良好氛围,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独特作用。

  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事业生机勃勃,蒸蒸日上。伟大的事业、伟大的实践,为科学研究、理论创新开辟了广阔天地。党中央发布《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标志着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掀开了新的篇章。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一定会展现出新的风采,为国家早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作出举世瞩目的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