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品格

发布者:发布时间:2010-09-11浏览次数:1427

马克思主义哲学自从诞生以来,否认其哲学特性的说法从未间断。例如,说马克思主义是社会学,是经济学,是信仰等。同时,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抽象化、教条化,从而背离现实性要求的倾向也从未间断。如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抱先入为主的偏见而是对经典作家的著作进行认真研究的话,就会发现,学术性与现实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固有品格,也是其内在要求。

从一般意义上说,哲学的学术性意味着研究本身注重以反思思维方式对事物之间的关系进行学理性的探讨,从而具有与经验性相对立意义上的逻辑性和抽象性;现实性则意味着所探讨的问题与人的社会实践密切相关并注重理论的价值指向和功能的实现。由此观之,学术性与现实性的辨证统一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品格。马克思在谈及哲学和无产阶级解放的关系时说:“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思想的闪电一旦彻底击中这块素朴的人民园地,德国人就会解放成为人。” 接着,马克思又指出,“德国人的解放就是人的解放。这个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哲学不消灭无产阶级,就不能成为现实;无产阶级不把哲学变成现实,就不可能消灭自身。”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5—16页)尽管此时马克思的哲学思想还未成熟,但他对哲学理论和无产阶级解放的现实道路的关系的天才阐述,对我们理解哲学的学术性与现实性的关系问题极富有启发意义。在马克思那里,哲学对学理的探讨和规律的揭示是其功能实现的科学前提,而价值趋向和功能目标则是其学术研究的目的和归宿。具体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术性集中表现为从现实的人出发,通过科学的实证方法与哲学的反思方法的有机结合,对社会结构体系特别是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一般进程进行了深邃的探讨和揭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实性首先表现在研究的出发点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事实即人的经验性存在。其次,它从中科学地抽象出的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为无产阶级提供了现实的解放道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术性是对现实性进行关照基础上的学术性,而其现实性则是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严密的理论思维对现实问题进行把握、提升基础上的现实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术性与现实性不可分割。

许多学者坚持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质上更具科学主义色彩,因为马克思的理论学说似乎更注重对经济学特别是资本主义所有制问题的研究。其实,在马克思那里,人的本质问题和所有制问题被视为同一问题的不同方面:人的本质是就活动的主体而言,它与主体的活动相统一,并为主体的活动所规定;私有制则是就活动的结果而言,是主体活动的质的集中体现。因此,我们看到,在马克思那里,对人的本质及其历史发展的描述,对人的物质实践活动的阐释,以及对现实经济关系及其运动的分析(集中表现为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分析和批判),是紧密联系、合二为一的统一过程,而这个过程是以哲学、政治经济学和共产主义理论彼此交织、融为一体的考察方式实现的。经典作家所提出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式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仍有极大的启发意义。

随着时代主题的变迁,哲学必然发生研究重心、研究内容及形式的转换。对此,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在不同的著作中作过深刻阐述。如果我们从内容与形式的辨证关系角度去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术性与现实性的统一,把现实性更多看作是与哲学的内容相关,而学术性更多地强调哲学的形式的话,那么,这种统一的具体性和历史性也就随之彰显出来了。

任何哲学都是内容和形式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恩格斯曾深刻指出:“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 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4页)只要认真回顾从唯物史观的创立到当代科学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提出这一理论发展轨迹,就会深刻地认识到恩格斯这一论断的真理性。恩格斯还指出:“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而自从历史也得到唯物主义的解释以后,一条新的发展道路也在这里开辟出来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8页)在这里,恩格斯不仅指出了时代的科学作为社会现实的一个重要领域对哲学发展的巨大影响,而且论述了时代的哲学对社会发展的反作用。随着时代主题的变换,哲学的内容和形式及相应的学术性和现实性不断地达到新的统一。